“我要扼住生命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贝多芬的这句名言,是许多残疾人的座右铭。在临沂市65万残疾人中,就有这么一个身残却志坚的群体。他们自强自立自信,在各级残联部门的指导帮助下,不仅成为残疾人致富的模范,也为我市残疾人群体脱贫攻坚工作积累了可借鉴经验。
在河东区郑旺镇谭庄村,有一位自强不息的“轮椅姑娘”,名叫王颖。今年23岁的王颖,别看只有小学文化,但骨子里倔强不服输。6年前,她通过学习电脑、网络、电子商务等知识,在当地残联“梦想小镇”电商帮扶平台的支持下,自主创业开设网店,让家里的小本生意——木制水饺盘、小木筐在网上打开了销路。如今的王颖已是4个网店的主人,拥有了相对稳定的客源,2018年营业额达到200万元,2019年营业额有望突破300万元。
临沭县华裕服装有限公司的创立者谢中波,不仅是自强模范的代表,而且致富不忘兄弟姐妹。“自己碰过壁,知道残疾人找工作不易,开了厂子,收纳残疾人到厂里工作,我心里高兴。”谢中波说,厂子一开业,他就拉着之前一起下岗的9位残疾人同事入了伙。艰难创业致富不忘回报社会。凭着坚定的信念,谢中波夫妻俩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之路。2005年11月,为帮助更多的人实现脱贫增收,他依托公司创建了方正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和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为贫困人群和困难残疾人就业创业、脱贫致富搭建平台,学校被中国残联命名为“全国优秀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2016年公司又投资近40万元,成立了冬日暖阳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专门致力于保障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的劳动就业权利,中心现已接纳20名智力、肢体和精神残疾人员。2016年公司响应中国肢残人协会的号召,积极筹建无障碍多层工业厂房,该项目是中残联和国家住建部确定的全国三处无障碍多层工业厂房建设试点之一。建成后将为更多残疾人实现无障碍就业脱贫致富。
筑脱贫路,铸自强魂。王颖、谢中波,只是我市残疾人自强脱贫的典型个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精准解决残疾人的所需、所盼、所求,让他们共享发展成果。我市各级残联部门大力“善爱沂蒙”工程,落实“保底、拔根、解难、助力”四大举措,实现全市10.6万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全部脱贫。系列举措的相继落地,让残疾人有了更多幸福感、获得感,切实践行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不能少”习总书记的殷殷嘱托。
政策扶贫“保底”。20.7万名残疾人享受“两项补贴”政策;12.56万残疾人享受城乡低保,基本实现了符合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应保尽保;帮助残疾人普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为124.44万人次落实持证残疾人居民医疗保险政府代缴政策;为15万人次重度残疾人代缴居民养老保险。在全省率先出台了残疾人提前领取养老保险金政策,2.45万人次重度残疾人提前领取。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纳入各级政府“农村危房改造”重点,累计改造1.3万户,补助资金1.56亿元。
产业扶贫“拔根”。举办富脑送技“沂蒙阳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残疾人1.87万人次。打造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196个,累计为1.17万残疾人免费提供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帮助5100名农村残疾人从业就业,辐射带动1.5万户残疾人发展致富项目。认真组织实施“第一书记”帮包村“助残致富奔康”项目,帮扶1258个村中的1.4万户残疾人发展致富项目。依托临沂商城优势,积极扶持残疾人网店发展,一批年销售额过百万元的“网商大户”应运而生。
金融扶贫“解难”。帮助残疾人和有关企业申请政府全贴息的“富民农户贷”1937万元、“富民生产贷”7873万元,让贫困残疾人优先享受到了金融扶贫体系的便利。
健康扶贫“助力”。为14.1万人次残疾人就近就便提供筛查、训练、转介等康复服务,康复救助残疾儿童7885人次。免费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1.89万例、康复救助精神病患者1.27万人次、适配辅助器具4.19万件。我市在2017年度全省残联系统扶贫工作考评中获得第一名。
记者 袁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