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免费发信息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 临沂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文化魅力增添中国亲和力(记者观察)

2024/2/6 10:31:14发布19次查看
法国文化部戏剧总监伍尔兹同来自中国的川剧演员探讨戏剧表演经验。
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提供
一名莫斯科小学生在汉语文化节上戴着中国戏剧脸谱。
新华社发
“文化中国·四海同春”艺术团在美国西雅图表演舞蹈《峡江月色》。
新华社发
近年来,不少文艺作品走出国门,赢得观众,广受赞誉;“汉语热”在许多国家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中国音乐家在国外生存、发展,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世界正感知着一个丰富多彩的当代中国
彼此钦慕搭桥梁
人民网驻法国记者崔悦
塞纳河畔,巴黎中国文化中心的剧场内,搭起了一个约一米宽、一人高的金漆戏台子,全场观众屏息静气、目不转睛地等待着木偶剧《大闹水晶宫》的开场。只听哐当一声锣鼓响,孙悟空从戏台的帘幕后蹦了出来,翻转跳跃,惟妙惟肖。可是一开口,说的却是纯正的法语。原来,这出木偶戏是由两个法国演员表演的。
帘幕后,他们一边操纵着木偶小人,一边和着音乐或说或唱,每个人分饰几角。木偶戏是个考验综合能力的技术活儿,唱、念、做、打样样都得来,不一会儿工夫,两个法国演员就累得满头大汗。可是忙而不乱,游刃有余。演至高潮,在场的中国和法国孩子们又喊又笑,大人们也忍俊不禁。演出结束后,观众们围在他们身边好奇地问这问那,还有人拿起他们自制的木偶细细端详。
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让—皮埃尔·伍尔兹先生是法国文化部戏剧总监。近年来,他一直不遗余力地致力于中国戏曲艺术在法国的推广。从2011年起,他开始担任“巴黎中国传统戏曲节”法方主席。京剧、昆曲、莆仙戏、龙江戏,还有许多在中国本土知名或不知名的剧种,他都想引进来同法国观众见面。今年4月中旬,他带领法国5家剧院的负责人,奔赴北京和哈尔滨,参观当地的戏曲演出、排练和教学,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国剧团到法国演出。最近几天,他又到上海戏剧学院做访问交流,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戏曲艺术。
伍尔兹认为,中国戏曲有着令人称赞的独到之处。和西方戏剧中的大规模实景造型相比,中国传统戏曲完全依靠演员淋漓尽致的表演。他举了个例子,比如上楼这个动作,在中国戏曲中,无需楼梯,只需演员做出提衣抬腿的虚拟动作,既传神、又明了。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10年来的努力和尝试,中国传统戏曲节在法国培养了一批忠实的戏迷。每逢戏曲节演出,他们都会购买套票,一场不落地前来观看。历史学家、《费加罗报》资深记者贝尔纳·布里泽就是一位老戏友。戏曲节期间,他义务为法国观众讲解中国戏曲,许多人由此认识了这位可爱的老头儿。
此外,布里泽还是《1860:圆明园大劫难》一书的作者,他以一个记者的正义感和责任心,经过长达数年的资料搜集、实地走访,直面事实,勇敢地揭露了这一许多法国人至今不愿正视的历史。
白乐桑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中国人而言并不陌生。近40年前,他来到中国学习汉语,此后一直从事汉语推广工作,现在是法国的汉语总督学。最近,他告诉记者,他和同事们正在将汉语纳入到“欧洲共同语言参考标准”框架中,为欧洲的汉语教学提供指导和评估。
在今年的法国中国电影节期间,记者遇到了法国电影《蝴蝶》的导演菲利普·弥勒。弥勒是菲利普专门为自己起的中国名字。电影中老爷爷和小女孩之间的友谊令人感动,那首二人对唱的主题曲更是家喻户晓。弥勒告诉记者,他正准备拍摄一部中国版的《蝴蝶》,片名暂定为《夜莺》,讲述在中国发生的农村爷爷和城市孙女之间的故事。影片背景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主题则是新时代下中国家庭关系的变化和价值观的冲突。
亨利和伊芙这对法国夫妇也是中国文化的爱好者,他们建了一个叫做“asietralala”的网站,向法国人介绍中国的音乐、绘画、针灸、饮食等等;拉布谢尔先生从前是一位银行家,谈起中国,他满心称赞,他说中国取得的进步“不可思议”;还有一位出租车司机,听说记者从中国来,一定要拉着记者讲一讲他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心得……
许多法国人对中国文化充满喜爱,他们大多没有去过中国,但是一提起这个遥远的东方国度,无不显出向往之情。中法都是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彼此仰望和钦慕,而两国真诚、热情的人们,正在东西方之间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文化传播树形象
人民网驻埃及记者黄培昭刘睿
中华民族与阿拉伯民族作为人类文明的先行者,都曾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辉煌时刻。同时,这两个民族之间也有着友好往来的悠久历史。如今,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为中阿人民实现增进友谊与相互了解的美好愿望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渠道和途径。越来越多的阿拉伯人正在了解中国,对璀璨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生发出浓厚的兴趣。
埃及学者侯赛因·伊斯梅尔曾在中国生活和工作过十几年,2010年才从北京回到开罗,目前任《今日中国》杂志社埃及分社副总编辑。每当谈起那段在中国的不平凡时光,侯赛因的眼里都会流露出怀念与神往。
侯赛因向记者介绍说,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攀升和国家建设的飞速发展,促进民族间多元文化的交流、提升国家形象在中国外交领域的重要性也不断上升。他说,“我看到在许多阿拉伯国家,如埃及、黎巴嫩、阿联酋和摩洛哥等国,都建立了孔子学院,在开罗还建立了中国文化中心。这些地方不仅教授中文,而且还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当地年轻人能够有机会近距离地了解中国习俗、礼仪和历史。”
通过参加“中国春节”、“中秋节”以及“艺术剪纸”等活动,许多阿拉伯年轻人已经对京剧、龙舟和中国传统乐器二胡等中国味儿十足的事物不再感到陌生。还有一些当地大学生表示,希望能够有机会去中国学习和旅游,并且将来从事与中国有关的工作。
在谈到中国影视文化时,侯赛因说,“在开罗几乎每周都会举办各类有关中国文化的活动,其中就有中国的优秀电影展,其中一些电影十分精彩。”当记者问他对哪部影片印象最深刻时,他当即用有些生硬的中文回答——《十面埋伏》。
侯赛因说,由于此前一些优秀的中国电影作品在阿拉伯市场反响较好,越来越多的中国影视作品开始进入阿拉伯国家,受到当地人的青睐。一些著名的中国演员和导演也开始被阿拉伯观众所了解和认识。侯赛因说,《十面埋伏》这部电影,他就是在开罗国际电影节上观看的。他说,现在最喜欢的中国女演员是章子怡,他所知道和熟悉的中国著名导演,有张艺谋、冯小刚和陈凯歌等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像侯赛因这样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埃及人越来越多了,这说明中国文化在埃及人心中已经落地生根。
埃及亚非作家协会主席摩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几十年来,中国和许多阿拉伯国家在文化交流领域的合作成果显著。
近一段时间以来,埃及曾多次举办中国艺术展览,例如“中国汶川地震重建摄影展”,以及中国优秀电影作品展演等活动。像《梅兰芳》、《孔子》与《风声》等精彩的影片给很多埃及人留下深刻印象,激发了他们对中国影视艺术的浓厚兴趣。
摩根深有感触地说,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中国文化活动,在很多阿拉伯国家都获得好评,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和效果,中国正逐渐在阿拉伯国家许多年轻人心目中树立起文化丰富、朝气蓬勃的形象,从而进一步促进中阿人民之间友好合作向前发展。
深层挖掘助创新
人民网驻比利时记者孙天仁
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作曲教授张豪夫长期致力于推动中西方音乐艺术交流。他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断进行新的探索,用音乐作品向欧洲以及世界各地介绍中国音乐艺术,用五线谱这种国际的音乐语言传播中国文化。
张豪夫的成名作是他在欧洲读书时期创作的《黄昏》。在这部作品中,他既注重现代写作的各种表现技法和情感表达,又借鉴了中国戏曲和民间乐器的表现手法,比如采用弓拉和手拨相结合、民间音乐里的揉弦法、滑音技巧等。1990年,他的这部作品在意大利罗马举办的瓦伦蒂诺布基第十三届国际作曲比赛中荣获最高奖。他告诉记者,此曲灵感源自于李商隐的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除了自己的作品中国元素十足外,近20年来张豪夫还一直积极参与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如明年1月11日卢森堡小交响乐团和香港中乐团将联合举办一次国际作曲大赛,张豪夫将担任此次比赛的评委之一。张豪夫认为,中西方文化交流活动日益活跃,中国文化在欧洲乃至世界上正得到越来越多的热爱和认可。
张豪夫多次邀请中国的民乐团或民乐小组代表赴欧洲演出和进行学术交流。今年3月份他还邀请香港中乐团的指挥阎惠昌来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的三大音乐学院讲授中国民乐以及民乐团与交响乐团的对比,反响很好。通过比较研究,将西方交响乐团和中国民乐交响(管弦)乐团进行对比,中欧音乐家都发现中西音乐形式互有短长,可以互补,因此更增加了欧洲音乐人对中国音乐的兴趣。
张豪夫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势力的不断增长,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去已成为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当然文化走出去需要创新。从一个音乐家的视角来看,只有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向深层次挖掘、钻研,并具有世界前沿的目光和鉴赏力,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喜剧热演促沟通
人民网驻美国记者丁小希
哈佛大学语言学博士黛博拉几乎毕生都在研究全世界各种语言和文化,但她说唯有中文让她觉得“力不从心”,却又心怀喜悦。她与丈夫曾在中国旅居三年,其间完成了一本书《梦游中文》。
黛博拉表示,“中文是了解中国文化和习俗的钥匙,从中文的用词习惯中可以看到许多与其他所有文化不同的精妙之处。”
语言是文化交流的载体,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汉语——这一全球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备受瞩目,它不仅成为外国人眼里中国元素的代表之一,同时也为提升中国的国家软实力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不少艺术家开始将汉语作为创作灵感的源泉,以引起人们对中国文化的探索激情。剧作家黄哲伦的喜剧新作《中式英语》在百老汇热演,获得了巨大市场成功,并已改拍成电影。这个诙谐幽默的商业和爱情故事,不仅深受亚裔观众欢迎,更让美国观众忍俊不禁。
黄哲伦说,他父亲是上海人,中文对他而言本身就具有吸引力。“语言的误解其实并不一定是灾难,有时候也可以成就一份欢乐,并且推动促进彼此间更好的理解。中华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误解肯定是会存在的,我的剧作也是想揭示,两种有着巨大差异、同时又在密切互动的文化中存在的问题,有时候并不仅仅是语言带来的。”文化的障碍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应打破僵局、完成跨越、实现沟通。
孔子学院的创办,正是打开了一扇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满足了外国人学习地道汉语的需求。数据显示,全球至今已有360多所孔子学院。汉语教学、特色教育、文化活动构成了当今孔子学院的办学特点。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刘成运对记者说,“经常会有美国学生和普通民众主动联系我们,表示希望参加孔子学院的活动或担当志愿者。”
当前,美国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极高。马萨诸塞州学生马泰尔给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字叫慕容海,他专门学习中国诗词,对李白、刘禹锡、朱自清等的诗词耳熟能详。他说“去年我在中国买了《唐诗三百首》,徜徉在诗词的海洋,我感到心灵无比充实。”在迈阿密州,有一对印裔小兄弟,去年哥哥潘小朋被选来参加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孔子学院举办的汉语演讲比赛,弟弟潘小友很不服气,一年来努力学习汉语,终于如愿参加了今年的比赛,并获得一等奖……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正有越来越多的美国青少年从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开始爱上中国和中国文化。记者发现,在孔子学院学习汉语的学生,因为一份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憧憬,大多立志将来一定要去中国。“因为那一个个奇妙的汉字,我开始想了解这个国家的一切。”
新泽西的中学生克莱莉在回忆学习过程时,如数家珍地说起孔子学院在春节举办的舞龙舞狮、端午节的赛龙舟和吃粽子等富有中国特色的活动。此外,孔子学院在未来还将开展汉语职业培训,并根据所在国家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的特殊需求,兴办以中医、武术、烹饪、艺术、旅游教学为主要特色的孔子学院等。
汉语学习热潮,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当前世界对中国的重视。正如《中式英语》在结尾部分的台词所说:“如今,要想成功,你必须明白你在中国的位置(即明白中国人的文化和思维)。”
临沂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